WEFV2626EFCEYYYB15VEF |
內容簡介
目錄
【理論篇】
第一章 緒論──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3
第二章 教育科技派典的變遷 7
壹、教育科技的源起 8
貳、教育科技派典的變遷 10
參、不變的核心理念 18
參考文獻 22
第三章 教育科技的定義與系統觀 27
壹、教育科技的定義 28
貳、教育科技的系統觀 36
參考文獻 45
第四章 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 49
壹、教學的基礎理論──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 50
貳、行為學派 53
參、認知學派 56
肆、人本學派 65
參考文獻 69
第五章 教育科技之傳播理論基礎 75
壹、古典傳播模式 76
貳、創新傳播模式 80
參、McLuhen vs. Clark 82
參考文獻 85
第六章 教學設計理論基礎與重要模式 89
壹、教學設計的重要心理學基礎 90
貳、動機理論 97
參、重要教學設計模式 105
參考文獻 114
第七章 多媒體理論與遠距學習理論 121
壹、多媒體學習理論與研究 122
貳、遠距教學理論與研究 129
參考文獻 138
第八章 中小學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理論與應用 141
壹、前言 142
貳、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基本資訊素養 143
參、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定義及應用面向 146
肆、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程度 148
伍、學校推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實施策略 149
陸、學校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評鑑準則 151
柒、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教學設計能力與相關能力評鑑標準 155
捌、結語 160
參考文獻 162
第九章 悅趣化學習的意涵、特性與設計 165
壹、悅趣化學習的意涵 167
貳、悅趣化學習的特性與成效 171
參、悅趣化學習互動內容的設計原則 174
參考文獻 184
第十章 評量與評鑑 189
壹、評量與評鑑的差異 190
貳、評量的信度 190
參、評量的效度 192
肆、評量表的製訂 192
伍、評量指標的訂定 199
陸、評量指標的計分方式 203
柒、結論 204
參考文獻 206
【研究方法篇】
第一章 緒論 211
壹、教育科技研究法的派典轉移 212
貳、本書各章介紹 213
參、本書的目的與期望 215
參考文獻 216
第二章 個案研究 219
壹、個案研究法的定義 220
貳、個案研究法的目的 220
參、個案研究的分類和設計 222
肆、個案研究的實施步驟 222
伍、個案研究資料的來源 226
陸、個案研究法的效度與信度 229
柒、個案研究法的優缺點 231
捌、資訊科技融入個案研究範例 232
致謝 255
參考文獻 255
第三章 民族誌研究法 259
壹、民族誌研究法的基本概念及精神 261
貳、民族誌的源起與特質 263
參、民族誌研究法的操作歷程 268
肆、民族誌研究法在教育傳播科技領域的運用實例探討 275
伍、結語 282
參考文獻 284
第四章 內容分析法 287
壹、定義 288
貳、類別 288
參、實施步驟 290
肆、範例說明內容分析研究法操作的步驟 299
伍、內容分析研究實施時應注意事項 307
參考文獻 307
第五章 行動研究法 311
壹、前言 312
貳、行動研究之基本理念與方法 312
參、行動研究實施之限制 318
肆、行動研究舉隅 320
伍、行動研究應用的注意事項 335
陸、結語 336
參考文獻 336
第六章 德懷術 341
壹、緣起與意義 342
貳、原則與特色 343
參、應用面向與時機 345
肆、實施步驟 348
伍、實例探討 351
陸、可能的限制 362
柒、實際採用建議(代結語) 364
參考文獻 365
附錄一 368
附錄二 377
第七章 調查研究法 381
壹、調查研究法的原理、原則 382
貳、調查研究法的操作的步驟 384
參、調查研究法的使用範圍及限制 384
肆、範例 386
伍、調查研究法實施的注意事項 394
陸、結語 398
參考文獻 398
第八章 實驗研究法 399
壹、實驗研究法之原理與種類 400
貳、實驗研究法之實施步驟與注意事項 402
參、實驗研究法之範例 404
參考文獻 419
第九章 後設分析研究法 421
壹、前言 422
貳、後設分析的意涵 422
參、後設分析的優點與批評 426
肆、後設分析的實施步驟 429
伍、範例 436
陸、結語 451
參考文獻 452
附錄一 461
第十章 設計導向研究法 465
壹、前言 466
貳、設計導向研究法之內容 467
參、範例 477
肆、實施設計導向研究法應注意之事項 482
伍、結論 483
參考文獻 483
詞彙 485
第十一章 教育科技研究方法的未來趨勢 487
壹、前言 488
貳、從方法論看分類 488
參、傳統的研究範疇 491
肆、當前的研究取向 493
伍、未來的研究趨勢 495
陸、檢視與省思 497
柒、結語 500
參考文獻 500
序
張序
本學會成立已滿五十年之際,以出版專書──《教育科技──理論與實務》紀念之和貢獻之。
本學會成立於民國四十八(1959)年七月十六日,原名中國視聽教育學會,主旨以研究、倡導及推廣視聽教育。
民國九十三(2004)年三月十八日,更名為「臺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以因應時代之變遷,旨在於研究,及推廣教育科技與視聽傳播為宗旨。
學會數十年來,對我國教育的改革、教學的創新、國際學術交流等等貢獻很多,影響亦大,皆在專書中呈現,以饗讀者。
本專書共分上下兩冊:
上冊含有歷史篇和應用篇兩篇:
歷史篇分別由李文瑞、朱麗麗兩位教授任主編,李文瑞教授撰寫第一章〈緒論〉,余鑑教授撰寫第二章〈電化教育時期〉,朱麗麗教授撰寫第三章〈視聽教育時期〉,關尚仁、廖本裕教授撰寫第四章〈視聽傳播時期〉,王燕超教授撰寫第五章〈教學科技時期〉,李佳玲教授撰寫第六章〈數位學習時期〉。
應用篇:由羅綸新、王燕超兩位教授主編,羅綸新、王燕超兩位教授撰寫第一章〈教學媒體與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世昌教授撰寫第二章〈語文教育之應用〉,張宇樑教授撰寫第三章〈數學教育之應用〉,施能木教授撰寫第四章〈自然與生活科技教育之應用〉,林菁教授撰寫第五章〈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應用〉,趙貞怡教授撰寫第六章〈資訊科技融入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與應用〉,朱麗麗教授撰寫第七章〈資訊科技在健康與體育領域之應用〉,田耐青教授撰寫第八章〈媒體在綜合活動領域教學之應用〉,吳(木宿)椒、吳光名教授撰寫第九章〈教學科技與媒體在幼兒教育上之應用〉,王健華教授撰寫第十章〈教育傳播與科技在高等教育的運用〉,侯志欽教授撰寫第十一章〈教育科技在社會教育的應用〉,王華沛教授撰寫第十二章〈特殊教育之應用〉,計惠卿教授撰寫第十三章〈訓練的科技── 學習科技在專業訓練之應用〉。
下冊含有理論篇和研究方法篇兩篇:
理論篇:由梁朝雲、朱則剛、林佳蓉三位教授主編,朱則剛教授撰寫第一章〈緒論──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第二章〈教育科技派典的變遷〉、第三章〈教育科技的定義與系統觀〉。朱則剛、岳修平兩位教授撰寫第四章〈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朱則剛、林佳蓉兩位教授撰寫第五章〈教育科技之傳播理論基礎〉,林佳蓉撰寫第六章〈教學設計理論基礎與重要模式〉,羅綸新教授撰寫第七章〈多媒體理論與遠距學習理論〉,徐新逸教授撰寫第八章〈中小學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理論與應用〉,梁朝雲教授撰寫第九章〈悅趣化學習的意涵、特性與設計〉,張基成教授撰寫第十章〈評量與評鑑〉。
研究方法篇:由廖遠光、趙貞怡兩位教授任主編,廖遠光教授撰寫第一章〈緒論〉,趙貞怡撰寫第二章〈個案研究〉,陳姿伶教授撰寫第三章〈民俗誌研究法〉,崔夢萍教授撰寫第四章〈內容分析法〉,林菁教授撰寫第五章〈行動研究法〉,趙美聲教授撰寫第六章〈德懷術〉,楊美雪教授撰寫第七章〈調查研究法〉,張基成教授撰寫第八章〈實驗研究法〉,廖遠光教授撰寫第九章〈後設分析研究法〉,郝永崴教授撰寫第十章〈設計導向研究法〉,李鴻亮教授撰寫第十一章〈教育科技研究方法的未來趨勢〉。
本專書作者寫作群,皆為我教育界一時之選的菁英,無論在研究、教學與教育機構推廣服務(包括有大學各類中心主任、系主任、所長、處長、學務長、院長、校長等等),皆具熱忱和成就,乃我國教育科技之光也。
本書之出版,感謝最初參加規劃的梁朝雲、朱則剛、羅綸新、廖遠光、王燕超等教授,更感謝全體作者群,以及關心和指導的先進們,和吳理事長清基、單副理事長文經兩位教育學者的鼓勵支持與撰贈序言。
本書以回顧與前瞻為主軸,使讀者了解我國從視聽教育到教育科技的發展和成就,科技媒體在教學上的應用和創新,教育科技理論的演進,各種研究方法之興起及未來趨勢,更為我青年學子所需要。總之,本專書對我國教育的進步,教學的革新,創新的學習有很大的貢獻也。
張霄亭 謹識
時年八十,於 臺北
民國九十八(2009)年八月
吳序
臺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的前身是中國視聽教育學會,是由數十位當時在各大學、師範學院、教師研習機構等推動視聽教育的朋友們在民國四十八(1959)年七月十六日成立的。當時,學會協助政府推動以視聽教學媒體作為輔具,增進教學與學習效果,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其後,自國外學成歸國的此一領域學者漸多,帶回有關教育傳播與教育科技等更為新穎的研究與發展的成果,乃於九十三(2004)年三月十八日參照美國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的名稱(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而改名為臺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Taiwan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五十年來,臺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的成員們皆能以較為廣義的角度來看待傳播與科技在教育事業上所發揮的作用,除了注意到電腦、網路、儀器、工具、設備等有形產品所發揮的傳播快捷、便利、無遠弗屆等的功能之外,而且更注意到了科學化、系統化、整全式、革新性的思考等無形過程所發揮的創新、整合、多元等引導和催化的功能,為這一兼具學術性與應用性的領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使得這一不斷推動研究與發展工作的園地成了運作優質的教育專業團體。更值得一提的是,學會的成員們利用研討會的辦理、專業書籍的出版、學術期刊的發行等具體的行動,帶動了該一領域的成長與發展,更為臺灣各級學校推廣與運用傳播與科技在教育經營效益的提升,帶來了顯著的成果。
臺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的老、中、青三代數十位成員籌備經年,出版了《教育科技──理論與實務》專書一套上下兩冊,為該一學術領域的歷史、應用、理論,以及研究方法等主題撰寫了珍貴的篇章,除了作為學會成立五十週年的紀念之外,更以此作為學會大家長張霄亭教授八秩華誕祝壽的賀禮。個人忝為學會的理事長,有幸先行拜讀,為此書的體系完整、論述翔實、內容豐富而深感欽佩,特書此序以誌之。
吳清基 謹識於 臺北
民國九十八(2009)年八月
單序
今(民國98)年六月底,張霄亭老師傳來電子郵件,囑我為《教育科技──理論與實務》專書撰一序言;學會的秘書長廖遠光教授亦轉來吳清基理事長一定要我為該書寫序的指示。雖然我離開臺灣到澳門服務已經四年,師友們仍把我這一位臺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的逃兵當作這個大家庭的一份子,讓我藉著寫這篇序文加強與學會師友們的聯繫,更讓我藉著讀這套上下兩巨冊的專書,針對視聽教育與教育科技這個領域的傳承與革新,作一番再學習的工夫。如此的盛情,實在令我感動。
任何一個團體,特別是像臺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這樣一個由成員志願、主動參與的教育學術團體,若要能持續不斷的成長與發展,至少有三個重要的因素:其一,該團體必頇有可資成員共同努力的目標;其二,該團體的成員必頇有緊密的互動;其三,必頇有新的成員持續不斷地加入該團體。就這三項要素而言,臺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可以稱得上是一個運作良好、業績極佳的教育學術團體。且讓我試著簡要地說明之如下:
就團體的目標而言。臺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的前身中國視聽教育學會,成立於1959年。50年來,學會見證了這個學術領域的名稱由電化教育而演變成視聽教育,再演變而為教育工學、教學科技、教育科技,乃至教育傳播與科技,然而,始終未變的一個目標就是,這個團體的成員一直都以教育、教學和學習的革新為己任,以科學的、系統的、整體的、全面的思考為方法,而以與時俱進的科技、設備、工具為手段,以便達成將教育優質化的使命。為了達成這項目標,學會的前輩們還特別捐資成立了中國視聽教育基金會,讓學會的運作更為順暢。《教學媒體與科技》期刊的發行、各種書刊的編寫翻譯、各項學術研討會工作坊的辦理、各類專題研究與發展專案的執行等等也都是為了達成這項目標的重要作為。
就成員的互動而言。學會各種定期召開的正式會議,如會員大會、理監事會等固然皆依照章程如期召開,其他因為工作需要而定期或不定期召開的會議,更增加了成員之間互動與成長的機會。多少個週三的晚間,成員們聚在一起挑燈夜戰,為的是順利完成學會接受委託的專案、為的是分享新到書刊的閱讀心得報告、為的是把明天研討會或工作坊的資料裝袋、為的是組團赴國外參加論文發表會、為的是斟酌所合寫或合譯書刊的字字句句、為的是編校教學媒體與科技期刊、為的是審查各項參加學會舉辦的各項競賽的作品……等等,不一而足。這些互動是大伙兒專業成長的最佳機會,也是大伙兒奉獻歸屬的難得時日;也就是因為這些互動,使得學會更具有凝聚力。
就成員的傳承而言。從50年前,中國視聽教育學會成立伊始,這個團體即有著一個特點,即是:不分畢業學校、無論服務單位,只要是認同學會以教育、教學和學習的革新為己任的目標,並且願意參與學會的活動與其他成員互動者,都會受邀而成為學會的成員。1970年以後,日漸增多的由國外研習教育傳播與科技相關學門而取得高級學位的學者,也都在成員們的爭相走告之下一一來到學會的大家庭當中,既為學會不斷地注入了新血,更為學會維繫了永續發展以及□久的成長。
然而,除了以上的三項要素之外,臺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的成員們何其有幸,因為我們有一位自後1959年創會以來,50年來一直看著學會由播種、萌芽、茁壯、成長與發展,而且始終不辭辛勞帶領著大伙兒勇往前進的張霄亭老師。在他的鞭策與鼓勵之下,學會的成員們未曾放棄追求以教育、教學和學習的革新為己任的目標,成員們也未曾停止過學習與成長的互動,更未曾間斷過吸收維繫學會永續發展的新血。這本總括了歷史篇、應用篇、理論篇、研究方法篇等上下兩冊而成的《教育科技──理論與實務》專書,即是在張霄亭老師的策劃之下,由長年追隨他的老中青三代學者們糾合眾力,經過多年的醞釀與籌備、撰著與編輯,終於今暑完成此一教育傳播與科技學術界的巨著。
在此,必頇一提的是,20多年來,在張霄亭老師領導之下,由學會出版的撰著或譯作至少有《師範學院視聽教學之研究》(1987)、《師範學院教師系統化教學設計研究會總報告》(1988)、《專科學校視聽教育人員基本能力分析之研究》(1994)、《教學媒體的企劃製作與運用》(1994)、《教學媒體及新的教學新科技》(1995)、《視聽資料機讀編目手冊》(1996)、《教學科技的定義與範疇研究》(1998)、《新世紀、新科技、新學習》(2000)、《系統化教學設計》(1988)、《教學媒體與學習科技》(2002)、《教學科技融入領域學習》(2002)、《視覺傳播》(2003)、《教材設計:原理與實務》(2004)等13種。相對之下,這一套《教育科技──理論與實務》專書含蓋層面之寬廣、撰述內容之深入、執筆學者之眾多、編審過程之嚴謹,皆有所超越。然而,尤具意義的是,這套專書的出版再度見證了張老師以其八秩高壽,仍不辭辛勞,督促後進讀書為文的偉大精神,而其豐碩成果更展現了學會成員們對張老師衷心愛戴的實際行動。
張霄亭老師以其對於「以最新的科技改進教育、教學與學習」的□心,把教育傳播與科技學術研究與發展當做終身的志業,對於中國視聽教育學會和臺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一以貫之的愛護與扶持,對於後進□久無悔的照顧與提攜……這一切一切都令大伙兒感恩與懷念。大伙兒以出版這上下兩大冊三十九篇文章的專書,恰足以為張霄亭老師的八秩華誕祝壽。我躬逢盛會,感念之同時,特敬書此序以誌之。
單文經 謹識於 臺北
民國九十八(2009)年八月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6624407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461頁 / 16 x 23 x 2.3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儘管有越來越多的人質疑DxOMark的公正性,但不可否認的是它依然是消費電子領域中最具公信力和客觀性的評測媒體之一。DxOMark的影像測試有著相對詳細且專業的子項目,而且測試流程相對而言更加科學和嚴謹。因此,如果手機廠商的某款產品能夠在DxOMark的測試標準中拿到高分,那麼至少可以說這臺手機拍照能力的上限是非常高的。 在P20 Pro發布後,華為的每款新機基本都能拿到DxOMark的榜首位置,從結果上來看華為手機的拍照實力的確是站到了行業的頂端。而同時,在DxOMark評測體系相對可信的情況下,「拍照能力行業第一」也成為了華為品牌的一個營銷標籤,讓其他手機廠商有些無可奈何。 ... 這也是各大手機廠商爭先「攻堅」DxOMark的主要原因,有這麼一個權威機構為產品背書,要比大多數自賣自誇式宣傳都要有效。因此,在華為之後小米也加緊研發影像相關技術和搭載新技術,最終憑小米10 Pro實現了對華為旗艦的第一次反超;而OPPO這邊也不甘示弱,新推出的OPPO Find X2 Pro第一次參加評測就拿到了和小米10 Pro一樣的分數,也就是並列第一。 ... 華為旗艦曾是DxOMark上的一座高山,但接連被小米、OPPO超越始終有些令人意料未及。我們提到DxOMark的優點之一就是評分數據會公開,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分數的對比,來發現小米10 Pro、Find X2 Pro的制勝之道。 「真的就比你高一點點」 雖然說小米10 Pro和Find X2 Pro同是總分124,並超過了華為Mate30 Pro,但其實也不過是超過了1分而已。而在拍照得分方面三臺都是134分,打成平手;小米10 Pro和Find X2 Pro的視頻分數更高一些有104分,所以在總分上比只有102分的華為Mate30 Pro更好一些。 ...(華為Mate30 Pro) ...(OPPO Find X2 Pro)...(小米10 Pro) 先來看靜態攝影,也就是拍照方面。雖然三臺手機的總分都是134分,但根據子項的情況來看可以看到其實三款產品的拍照能力是「各有千秋」。 例如,華為Mate30 Pro在「偽像」這一測試項目中的表現就比較好,獲得了85分的成績,而Find X2 Pro就只有80分,小米10 Pro 76分;Find X2 Pro的色彩表現最好有91分,而Mate30 Pro和小米10 Pro則是88分;小米10 Pro在變焦項目上拿到了獨領風騷的110分,而Mate30 Pro是98分,Find X2 Pro是97分。 不難看出,雖然三款手機的拍照分數相同,但由於產品定義的差異而導致了實際體驗中的表現分化。目前來看華為Mate30 Pro在畫質和夜景表現上要更勝一籌,而Find X2 Pro在曝光水準、色彩表現上占優一些,小米10 Pro則強在畫面解析力和變焦表現。 ... 具體的表現的差異其實也和產品本身的主打賣點有關,華為Mate30 Pro向來主打夜景拍攝,其超級夜景技術更是開創行業先河;Find X2 Pro首發了索尼IMX689傳感器,這枚傳感器強調了色深指標;小米10 Pro採用了1億像素的傳感器,在畫面解析力上自然有著巨大的優勢。 當然,由於DxOMark的評測思路還是偏向傳統相機評測,也就是更看重硬素質而忽視軟體能力,所以這些手機上的一些軟體能力很容易被忽視。例如支持全焦段超級夜景、一些AI功能等等也是構成手機拍照體驗差異化的重要因素,但卻沒有在評測中有所體現。 視頻表現更好卻很難被察覺 視頻方面光看成績的話Find X2 Pro和小米10 Pro的表現的確要稍好一些,但其實2分的差距對同一檔次的旗艦手機而言幾乎不可能會帶來體驗上的差異。從DxOMark的評分來看,Find X2 Pro和小米10 Pro的視頻拍攝也只是在曝光、色彩和防抖等兩三個項目上超過Mate30 Pro一兩分而已,而在偽像、自動對焦等項目上,Mate30 Pro的表現算得上是互有勝負。 但同時我們可以發現,DxOMark在評測中並不會針對手機產品配套的功能進行體驗,例如OPPO Find X2 Pro的視頻超級防抖/防抖Pro功能的表現是非常出色的,但在演示視頻中卻沒有出現相關的體驗, ... 雖然說DxOMark在評測其他手機的時候也不會特意打開軟體增強功能,但畢竟Find X2 Pro主打的就是視頻防抖,所以相對來說會吃虧一些。不過Mate30 Pro也有針對視頻錄製推出的創新功能,雖說是增強可玩性居多,但也不會在評測中有所體現就是了。 如果從數值上來看,那麼Find X2 Pro和小米10 Pro的確是以2分之差勝過Mate30 Pro,從而在總分上取得優勢,登上榜單第一。雖然說視頻能力的小幅提升是這兩款新機超過Mate30 Pro的關鍵,但具體到體驗上還是可以認為這三臺手機的影像水準均處於同一水平線上,而軟體層面賦予的功能又無法直觀地出現在類似的對比評測中,頗有「武功被廢」的感覺。 拍照大戰激戰正酣 雖說DxOMark的榜首出現了新面孔,但從分數的領先幅度來看各大品牌的產品都只能做到小幅度的超越,完全無法和當初P20 Pro的「一騎絕塵」表現相比。歸根到底,現在的影像系統比拼已經進入了第二階段,手機廠商無法在硬體上拉開差距,而軟體算法對頭部廠商來說都不會是短板,因此表現肯定也在伯仲之間了。 考慮到華為P40系列手機的即將登場,未來這個榜單的榜首位置,幾乎可以肯定還會易主。但是華為P40系列手機如果不更換更領先的傳感器,那麼在分數上也不可能出現拋離對手的情況,最終隨著其他旗艦新品的出現,榜單排名只會交替上升。 ... 或許DxOMark的營銷魔力已經達到了邊際效應的頂峰,「榜單第一」的頭銜在一般消費者眼中還有多少價值尚不可知。在我們看來,OPPO選擇把Find X2 Pro送測DxOMark並爭取到了「第一」的位置,更多的是為了迎合這款手機「旗艦中旗艦」的營銷定位,而對OPPO手機的受眾來說他們是不太在乎所謂的「DxOMark第一」的。 很簡單,和小米10 Pro這類以線上為主的機型相比,OPPO Find X2 Pro並非走性價比路線,而線下消費者由於可以親自體驗產品再進行購買,左右他們決定的是實際體驗、效果演示和營銷話術,而非他們不了解的產品頭銜。 總的來說,本次小米、OPPO輪番超越華為奪得DxOMark榜首位置不會是偶然現象,甚至未來可能會發展成常態。分數的差異的確能夠讓手機在榜單上的位置出現變動,但具體到消費者手中這一兩分的差異可以說是非常不明顯了。 如果真的想知道目標手機的拍照實力如何,除了參考榜單之外更重要的是親自體驗一下,只有自己用過了覺得好的手機,才能讓自己滿意。
WEFV2626EFCEYYYB15VEF |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AzgR7nP.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471395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沙鹿溫朔燙推薦髮型設計工作室新社漸層漂染推薦染髮店龍井解決布丁頭髮廊推薦染髮店南屯油頭造型推薦髮廊專業剪髮推薦髮廊
后里男生髮型推薦的髮廊 新社韓式燙髮推薦髮廊 布丁頭的救星推薦台中髮廊台中西區電棒燙專業染髮燙髮髮廊 和平LOB髮型修改推薦髮廊專業染髮燙髮髮廊 布丁頭的救星推薦台中髮廊龍井耳下三公分修剪推薦染髮髮廊 大雅微卷髮型修改推薦髮廊推薦染髮店 台中男士理髮推薦后里油頭的露額側分髮型推薦髮型設計工作室 梧棲自然蓬鬆髮型修改推薦髮廊上班族染髮推薦髮廊 台中男士理髮推薦